
期刊简介
1953年8月创刊,中华医学会主办。本刊是我国口腔医学界公认的代表国家水平的学术刊物,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和权威性。读者为广大口腔医师。本刊有由国内著名权威专家撰写的“述评”、“专论”、“回顾与进展”、“专家笔谈”;有中华口腔医学会各专业委员会拟订的“诊疗指南”;有具有学术导向性的“会议纪要”;有规范临床操作的各种系列“讲座”等,还有按专业分栏目的论著。本刊是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,被美国《医学索引》、荷兰《医学文摘》、美国《化学文摘》、俄罗斯文摘等10余个著名国际检索期刊和数据库收录。本刊一直保持着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“中国期刊方阵”(双效期刊)的荣誉称号;连续9次获得“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”奖;连续3年获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精品工程项目资助。
健康科普:避开四大养生陷阱,让身体回归平衡之道
时间:2025-05-22 09:02:07
“养生”本是好事,但一不小心就容易掉进“用力过猛”的坑里。尤其是中老年朋友、亚健康人群和养生爱好者们,常常因为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,反而让身体越养越累。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最常见的四个养生误区,帮大家找到真正的平衡之道。
误区一:补品当饭吃,越补越虚?
很多人觉得“补药无害,多多益善”,结果补出一身毛病。比如有人听说人参大补,每天泡水喝,结果上火失眠;还有人长期吃阿胶,反而脾胃胀满。其实中药讲究“辨证施治”,同样是疲劳,有人是气虚,有人是阴虚,乱用补药就像给汽车乱加机油——型号不对,发动机反而磨损更快。
科学建议来了:补之前先辨体质。比如胃寒的人吃枸杞可能加重腹泻,而胃热的人喝姜茶就是火上浇油。养生节目里的方子再好,也得先问问医生:“这药适合我吗?”记住,补品不是万能钥匙,平衡饮食才是根本。
误区二:排毒产品天天用,肠道越洗越脆弱
“排毒”这个词听起来就让人心动,但市面上的排毒产品很多是“披着羊皮的狼”。比如某些肠道排毒胶囊,本质就是泻药,长期用会导致肠道功能退化,就像反复冲刷的水管,最后连正常水流都兜不住。更危险的是盲目拍打淋巴部位,非但不能排毒,还可能引发炎症甚至堵塞淋巴系统。
真正的排毒其实很简单:好好睡觉、适量喝水、多吃膳食纤维。身体自带“清洁工”,何必花冤枉钱买副作用?
误区三:运动狂飙14小时,膝盖先喊救命
运动是良药,但剂量超标就成了毒药。有人为了减肥每天跑10公里,结果关节磨损;有人跟着直播跳操两小时,第二天直接横纹肌溶解。科学研究早就敲响警钟:每周运动超过14小时,健康收益反而下降,这和完全不运动的人几乎站在同一健康起跑线上。
但别被吓到!哈佛大学的研究给出新思路:哪怕每天只做12分钟高强度运动(比如快走、爬楼梯),也能像一杯浓缩咖啡一样,迅速激活502种代谢产物,改善血糖、血脂甚至延缓衰老。记住,运动要像煲汤——小火慢炖才出滋味。
误区四:饿到眼冒金星,减肥变减命
“一个月瘦20斤”的flag背后,往往是极端节食的陷阱。有人每天只吃水煮菜,结果脱发、停经;有人戒掉所有主食,反而情绪暴躁、记忆力下降。这种减肥法堪比“身体大罢工”——当热量摄入低于基础代谢的70%,免疫力会断崖式下跌,原本想甩掉的脂肪反而被身体当成“战略储备”死死抱住。
健康减重的秘诀在“微调”:用糙米替代白米饭,用蒸煮替代油炸,每天减少300大卡(相当于少喝一杯奶茶),既能稳步瘦身,又不会饿到头晕眼花。
平衡养生的三大黄金法则
个体化定制:别人的“神仙水”可能是你的“砒霜”。比如中老年人补钙要搭配维生素D,亚健康人群运动需循序渐进,养生爱好者别盲目跟风网红疗法。
适度原则:无论是吃饭、运动还是吃补品,牢记“七分饱”哲学——留三分余地,身体才有缓冲空间。
自然为本:少折腾,多顺应。晒太阳补阳气、早睡养肝血、大笑释放压力,这些零成本的养生法才是真正的“长寿密码”。
养生不是冲刺赛,而是一场马拉松。与其追求极致,不如学会与身体对话,在动静之间找到专属你的平衡点。毕竟,最好的医生永远是你自己——只要你愿意给它恰到好处的温柔。